傳說堯舜時期,天下洪水滔滔,大禹治水成功而受到各部落首領(lǐng)的擁戴而成為夏王。有一個名叫奚仲的人,因協(xié)助夏禹王治水有功,夏禹王便將摯地(今平輿一帶)封給了他。
奚仲到了摯地以后,看到這里地勢平坦,土地肥沃,林木茂盛,很適合居住和勞作,便選擇在一條小溪邊定居下來。這條小溪就是今日穿平輿城而過的小清河。奚仲便在這里建立都城,自己也由此成為摯國的第一代國君。
奚仲帶領(lǐng)族人在這里砍伐樹木,建造房屋,開墾土地,種植莊稼,生活環(huán)境很快得到了改善。但最大的困難還是運輸不便。所有的東西都要人肩扛背馱,十分吃力。要把一些笨重的大物件運回來,除了運用滾木撬棒,別無他法。奚仲想,既然使用滾木要比搬運省力得多,那么給一個物件裝上類似滾木的東西,是不是也能省力呢?他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制作車輪,并嘗試著把圓輪裝在舟的下面,使人推動裝了輪子的舟,果然轉(zhuǎn)動方便。就這樣,世界上第一輛靠兩個輪子轉(zhuǎn)動而前進(jìn)的運載工具誕生了。為了與舟區(qū)別,奚仲給它取名叫輿。兩輪“輿”的誕生,大大減輕了人的勞動強度。
奚仲造輿的事情上報王廷后,大禹王大為高興,立刻封奚仲為車正官,讓他負(fù)責(zé)“輿”的制造和使用推廣。
但兩輪輿有一個最大的缺點,那就是平衡能力差。上面物件裝載略有不同,隨時就會發(fā)生傾斜和滑落,有時甚至砸傷人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奚仲決定對輿做一次重大的改革,即對輪子的所在位置進(jìn)行調(diào)整。原來放在車中間的兩個輪子,改放到車的前一部分,后面的部分再增加兩個同樣大小的輪子。這樣四個輪子著地,不但平衡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,而且載重量也大大增加了。這樣的四輪車因為輕便靈活、堅固耐用,被后人稱之為“太平車”。
到了春秋時期,魯班發(fā)明了鋸以后,造車的工藝流程更趨完美。載重量可達(dá)一兩千斤,晴天可以日行三十里。由于摯地人造的車輕便靈活、堅固耐用,因而聲名遠(yuǎn)播,列國不論近遠(yuǎn),皆攜帶重金來摯地求購。
來過摯國都城的人都知道,這里地勢平坦,盛產(chǎn)輿。怎么稱呼它呢,干脆就叫它平輿吧。久而久之,平輿之名不脛而走,遠(yuǎn)近馳名。奚仲也因為造車有功,被后世人尊為造車鼻祖。